政府工作報告在回顧2023年工作時提到,寧夏牢牢抓住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,實施一系列穩增長、促發展重大舉措,在2022年高基數情況下,特別是在三重壓力、疫后恢復等不利因素集中疊加影響的條件下,多項經濟指標實現歷史性突破。
自治區人大代表、寧夏灝瀚生物科技產業有限公司總經理 陳曉燕 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,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之路。 記者 馬楠 攝
科技創新推動產業轉型
“去年全區各項工作成績的取得,客觀全面、實事求是。鼓舞人心、催人奮進!”自治區人大代表、寧夏灝瀚生物科技產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曉燕振奮不已。
2013年,陳曉燕畢業后返鄉創業,成立惠農區杞紅枸杞專業合作社;2017年,在合作社基礎上成立寧夏灝瀚生物科技產業有限公司,主要從事枸杞多糖、枸杞粉、枸杞汁、枸杞飲料等產品的研發、生產、銷售。
公司先后柔性引進華東理工大學、北京工商大學等多家高校的專家,開展產學研合作,組建枸杞深加工及系列飲品研發團隊,對枸杞農殘降解、枸杞汁超微粉碎原漿、枸杞多糖(果粉)制備滅菌、花青素提取等進行深度研發。
目前,公司經營穩定,深加工產品銷量呈上升趨勢,先后通過有機產品認證、質量認證、國際質量體系認證等,獲批自治區(柔性)引進科技創新團隊,被認定為自治區農業高新技術企業。
“國家好,個人才能好!”陳曉燕說,自己將珍惜來之不易的發展機遇,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,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之路。
自治區人大代表、中衛市沙坡頭區委書記 宗立冬 推進荒漠化綜合防治、打好黃河“幾字彎”攻堅戰,我們義不容辭、責無旁貸。 (資料圖片)
真抓實干守護碧水藍天
政府工作報告提到,2023年寧夏全力守護綠水青山,生態文明建設得到全面加強。“四水四定”實現重大突破,生態環境治理步伐加快,綠色低碳發展扎實推進。
寧夏成為黃河流域第一個與上下游省區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的省份,在全國第一個出臺“四水四定”實施方案、第一個制定節水評價技術導則、第一個實現跨省域水權交易,全國省級水網先導區、國家數字孿生水利算力樞紐節點、全國首家灌區測控一體化檢測基地落地寧夏,建成全國第一個廢水近零排放工業園區、西北第一個“綠電小鎮”、全區第一條近零碳智慧高速公路和第一個煤層氣利用項目……
這是一份含金量十足的守護綠水青山的成績單,也是一份夠硬核、沉甸甸的生態文明建設答卷。
黃河“幾字彎”,是黃河流經包括寧夏在內5個省區的接壤地帶,總面積近55.7萬平方公里。作為新時代“三北”工程三大標志性戰役之一,黃河“幾字彎”攻堅戰是重中之重。
“中衛市地處黃河‘幾字彎’上游、騰格里沙漠東南緣,是北方防沙的重要屏障,是影響京津和東部地區沙塵暴的重要沙源區和路徑區。推進荒漠化綜合防治、打好黃河‘幾字彎’攻堅戰,中衛市義不容辭、責無旁貸。”1月24日,自治區人大代表張利、宗立冬提出《關于支持中衛市推進荒漠化綜合防治打造黃河“幾字彎”攻堅戰樣板區、示范區的建議》。
截至目前,中衛市林地面積達240.7萬畝,森林覆蓋率7.49%,治理沙漠170萬畝,治理率達90%,綠化總量穩步提升。
自治區政協委員、寧夏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處長 李獻智 民生無小事,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,就是我們奮斗的目標。 記者 李濤 攝
勠力奮斗點亮幸福生活
政府工作報告提到,過去一年,寧夏切實增進人民福祉,保障改善民生工作扎實有效。堅持把人民幸福作為發展的根本目標,啟動實施“七項民生工程”,75%以上的財力用于民生事業,43件民生實事高標準完成。
居民就業增收邁上新臺階、醫療健康事業取得新進展、城鄉居住環境得到新改善、文化體育事業增添新成果……厚厚的成績單里,藏著全區城鄉居民滿滿的獲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但也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,如社會事業、民生領域還有許多短板弱項,城鄉居民收入依然偏低,許多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還沒有及時解決到位等。
“報告既肯定成績又不回避問題,客觀全面、實事求是,令人信服!”自治區政協委員、寧夏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處長李獻智感嘆。
李獻智在履職調研中發現不少問題:部分小區物業管理水平不高,管理人員專業能力不足;物業收費不透明,服務質量與收費標準不符;業主委員會作用發揮有限,有的小區甚至沒有成立業主委員會;對于小區治理,居民缺乏主動參與意識;小區治理信息化程度低,缺乏智能化管理手段等。
報告對2024年的工作作了部署,民生領域是重中之重。報告指出,將堅持人民至上,突出多辦民生實事好事。深入實施“六大提升行動”,扎實推進“八項民生工程”,全力辦好群眾急難愁盼民生實事,努力讓發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。
“民生無小事,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,就是我們奮斗的目標。黨和政府把老百姓的期望扛在肩上,從群眾最期盼的領域做起,從群眾最關心的事情做起,必將帶領大家過上更高品質的幸福生活。”李獻智說。(記者 陳郁 見習記者 張敏)